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緬懷八二三砲戰65周年系列二 將士用命 克敵制勝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文/陳忠 圖/林建榮翻攝自前軍史館之八二三砲戰歷史圖片展

 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六點三十分(當時實施夏令時間,較原時間提早一小時),共軍突然發起對金門列島瘋狂砲擊,在短短二小時內,金門列島落彈約五萬七千五百三十三發。當時國內兵役制度健全,參戰官兵半數是經徵兵服役的臺灣子弟,大家不分省籍,共赴國難。
 今年適逢「八二三砲戰」勝利六十五周年,故本文就第一次臺海危機後的兩岸形勢、中共發起砲擊因素、砲戰當下我方作為等三方面陳述,以緬懷史事,惕勵未來。
 
第一次臺海危機後的兩岸形勢
 民國四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韓戰停火,中共逐步撤出的大量兵員與為數眾多的俄製援助之軍機、火砲等武器,轉移部署於東南沿海。四十三年七月中共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「一定要解放臺灣」的社論,八月,中共軍委下達「砲打金門,進攻一江山,再占大陳」的作戰指示,一時臺灣海峽戰雲密布。
 民國四十三年九月三日下午一時五十分,共軍福建前線砲兵部隊,突然同時對金門島嶼發起砲擊,頃刻間萬發砲彈如雨而落,砲擊連續三天,直至五日稍歇。十二月二日我與美方簽訂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」,四十四年一月,美國會通過「臺海決議案」,授權美總統在必要時,為使中華民國能確保防衛臺灣與澎湖,可直接派遣美軍予以支援協助。
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,我一江山島淪陷;同年二月,我大陳島駐軍和民眾依據「臺海決議案」,由美方支援船艦,戰略撤守大陳。當時我除以臺、澎、金、馬為復興基地,並以金、馬兩地互為犄角,與中共隔海對峙。金、馬由於地理位置,封鎖了中共廈門灣與閩江口的對外交通,中共亦防範我政府以金、馬作為反攻大陸跳板,臺海兩方都戮力於戰場經營,軍事衝突顯可預見。
 
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的原委
 中共發動八二三砲戰,原委共有三方面:
 源自於歷史情結:
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抗戰結束,國共內戰復起。三十八年十月一日,中共建政於北京,我政府先是由南京撤守廣州,十月十三日續從廣州轉退重慶,再轉守成都,終遷都於臺北。十月二十五日,中共雖受挫於金門古寧頭戰役,然謀我之心未曾稍歇,十二月三十一日中共中央委員會宣告於翌年定要解放臺灣、海南島與西藏等地。
 民國三十九年五月,我舟山群島與海南島陸續失守,中共續劍指金、馬與臺灣。六月二十五日韓戰爆發,十月十九日晚中共以「中國人民志願軍」名義參戰,加以在臺共諜組織「臺灣省工作委員會」為我破獲,其書記蔡孝乾自新,順藤摸瓜之下,除破獲參謀次長吳石共諜案,日後更澈底瓦解其地下組織。中共奪臺無內應,外有朝鮮之戰,至此兩岸形勢稍緩。
 民國四十年二月,我訂定「第一號作戰計畫」,以為國軍反攻登陸突擊準備及實施之綱要規範。四十一年十月策頒「防衛臺灣陸軍作戰指導方案」,以求加強城防自衛,確保國安,四十二年五月策訂「光作戰計畫」,區分甲、乙兩案,以為反攻大陸之作戰準據。韓戰結束後,由於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」,加以海峽天險,中共攻臺雖一時無法得逞,但謀我之心依然,金、馬外島時有軍事摩擦,歷史情結終未解決。
 測試美國的因應立場:
 中共基於我與美方簽訂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」,其內容為協助國軍防衛臺灣與澎湖安全,並未包括金、馬外島在內。美方另有「臺海決議案」,授權美總統,若危及臺灣本島安全,美方即應協助對外島的防禦。故而毛澤東對於砲擊金門,主要是在測試「中美共同防禦條約」與「臺海決議案」美方的底線為何?故而言及興戰是「直接對蔣,間接對美」。
 本身與國際形勢的需求:
 民國四十七年初,中共於國內陸續發起三面紅旗運動,由於浮誇成風,遭到內部阻力;同年四月,蘇聯向中共提出雙方建立長波電臺與聯合艦隊,及使用中共港口等事,雖未獲允諾,同年七月三十一日,蘇共最高 領導人赫魯雪夫到訪北京,簽署聯合公報,表示雙方在國際問題上意見完全一致,此舉增加外界對蘇聯支持中共發起砲戰之臆測。
 加以同年七月伊拉克爆發軍事政變,中共與蘇聯不滿美、英兩國出兵黎巴嫩與約旦,毛澤東對金門發起砲擊,意欲影響美在中東的兵力運用,更希冀臺海之緊張局面,增加其參與國際事務機會,尤望恢復與美大使級會議,諸因畢集之下,八二三砲戰於焉展開。
 
砲戰當下我方作為
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,戰爭氣息早已瀰漫金、馬兩島,八月六日國防部宣布金、馬地區進入緊急戰備狀態。八月二十日,蔣中正總統親臨金門巡視,指示守備機宜,並召集團長以上人員訓話。砲戰前,國防部長俞大維駐節金門,誠所謂山雨欲來,風已滿樓。
 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下午六時三十分,共軍突然對金門列島瘋狂發起砲擊。時值晚餐時間,國軍始料未及,致使官兵多人傷亡,吉星文、趙家驤、章傑等三位副司令官不幸殉職。金門國軍在敵砲擊五分鐘後展開反擊,至此開啟「八二三砲戰」戰端,金門駐軍依據「太白計畫」戰備規定應戰。
 八月二十七日,美總統艾森豪要求國會准予使用「臺海決議」,授權總統海外用兵,並令第七艦隊五十餘艘艦艇,一五○架飛機巡弋臺海,宣布「不容中共侵犯金馬」,中共原有登陸奪島計畫淪為泡影。
 砲戰期間,對戰局影響助益的主要有陸軍獲得美八英吋榴砲十二門支援,擴大反砲擊時對敵的殺傷與震撼;空軍獲得美響尾蛇飛彈,有效重創來犯共機;海軍則是冒風浪險惡,適時完成對金門之運補與護航作戰。其後海軍「閃電計畫」後更名為「鴻運計畫」,與陸軍的「長風計畫」運補作業;以及將八英吋榴砲等運補上岸的「轟雷計畫」、空軍「中屏計畫」,或在後的「神鷹計畫」空投作業,均能圓滿達成任務。
 運補任務尤以民國四十七年九月一日下午,海軍南巡支隊支隊長姚道義率領四艘船艦(美堅艦載運返防金門官兵與中外新聞記者;沱江艦載運重要公文,維源、柳江兩艦擔任護航),無畏當時颱風環流影響,由馬公至金門執行任務最為艱鉅。九月二日零時三十五分,艦隊於料羅灣海域,遭共軍運用魚雷快艇等實施南北夾擊。經數小時戰鬥,其中劉溢川指揮的沱江艦雖數度遭中共砲艇圍攻,受創嚴重,但擊沉中共魚雷快艇多艘,再由維源、柳江兩艦拖救脫離戰場,充分表現出海軍忠義軍風。
 一般而言,「八二三砲戰」從民國四十七年八月二十三日起算,至十月五日總計四十四日。十月七日,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發表《告臺灣同胞書》,暫停砲擊金門。自此砲戰進入打打停停,而以外交政治為主、軍事手段為輔的另一階段。四十八年一月十五日中共對金門砲擊後,於翌日起對金門以宣傳彈為主,實施單打雙不打的騷擾性砲擊。六十八年一月一日,美國與中共建交,中共宣布對金門歷時二十一年的砲擊正式結束。
 
結語
 「八二三砲戰」雖是有限度的戰爭,然打出了國軍官兵愈戰愈勇的堅定意志與戰力,更淬鍊出臺、澎、金、馬脣齒相依,同島一命的堅定意志。今年「八二三砲戰」適逢六十五周年,面臨兩岸形勢詭譎的臺海第四次危機,我全體軍民應眾志成城,上下一心,以確保國家安全。
 
(點閱次數:2494)